47位藝術家,74件作品,引領我們進入時空隧道,回到那個對時代滿懷熱忱,期能以藝術改變社會的時空,充新找回許多台灣藝術史的故事與感動!
原定三月展出,因為疫情,延至11月,展覽名稱「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來自黃土水1922年〈出生在臺灣〉一文,他認為儘管生命短暫,藝術創作與精神卻能不朽,此次展覽企圖展現百年來這一輩藝術家透過藝術創作,追求「精神不朽」的時代精神,「再發現」一詞指的是曾被認為遺失作品的新出土,也意味著對已知作品新史料的「再挖掘、再認識」,研究團隊一方面協助保存作品,另一方面也透過研究,挖掘作品的意義。看完展覽,深覺策展團隊和所有參與人員的辛苦,也是一則感人的故事。
1920年代,台灣現代美術風起雲湧,當時的文青黃土水、陳植棋、陳澄波等藝術家相繼遠赴海外留學,他們燃燒生命傾力創作,除了揭開台灣現代美術的序幕外,作品也超越時代政治紛爭,成為台灣文化的記憶寶庫,但當時的作品,因時間流逝佚失,或者台灣氣候潮濕而朽壞。
北師美術館舉辦過多次以20世紀初期臺灣及日本美術為主題的展覽,如2017年的「日本近代洋画大展」,「不朽的青春」一開始由台師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蔡家丘與台大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邱函妮發起,而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顏娟英教授聯合臺大、師大相關學者組成研究團隊,在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的全力支持下,以國立臺灣博物館庫房為起點,探詢留存在公立美術館之外的藝術作品,而後研究團隊遍及各處的步伐,和時間賽跑,不管是研究、典藏,還是修復,成功地挖掘出許多散落民間、珍貴的文化資產。
展覽分為六大子題:破曉的覺醒、生命的凝視、風土的踏查、傳統的變革、歲月的憶念以及旅人之眼,並展出藝術家畫稿、相關文獻資料和紀錄影像,以下是藝術家名單(依出生年排序)
丸山晚霞、河合新藏、藤島武二、呂璧松、石川欽一郎、西鄉孤月、富田溪仙、那須雅城、小澤秋成、川島理一郎、鹽月桃甫、鄉原古統、木下靜涯、梅原龍三郎、小原整、陳澄波、黃土水、山崎省三、鮫島台器、呂鐵州、林克恭、郭柏川、廖繼春、李梅樹、顏水龍、藍蔭鼎、何德來、立石鐵臣、陳植棋、陳進、楊三郎、李澤藩、林玉山、郭雪湖、李石樵、張萬傳、陳德旺、劉啟祥、陳清汾、陳敬輝、洪瑞麟、張義雄、呂基正、鄭世璠、林之助、廖德政、蕭如松
(資料來源: https://montue.ntue.edu.tw/theeverlastingbloom/)
從日本迎來三件珍貴的作品,同樣造成高度話題:總督上山滿之進委由陳澄波製作的油畫《東臺灣臨海道路》,畫的是花蓮的清水斷崖,此畫長年下落不明,直到 2015 年被「再發現」,睽違九十年,首次返臺,西鄉孤月在1912年繪製的 《臺灣風景》,是現存可知第一幅以臺灣為主題的膠彩畫,陳進以排灣族族人為主題,入選1932年新文展的膠彩畫《三地門社之女》,也在本次展出。
《少女》胸像是黃土水於東京美術學校畢業時的作品,同年贈予母校大稻埕公學校(今台北市太平國小),黃土水是台灣首位接受西式藝術訓練,並入選日本帝展的台灣雕刻家,在他短暫耀眼的36年(1895-1930)生涯中,以大理石製作的作品相當少見,因此次展覽,在百年之後走出校門,經日本文物修復師森純一之手,讓我們得以一窺風采。
鹽月桃甫與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三人當年致力台灣現代美術文化運動發展,他們推動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創立,《萌芽》即為鹽月桃甫擔任首屆台展審查員期間,為台展所繪製的作品,石川欽一郎油畫《河畔》也有展出,畫中是從萬華向大稻埕望去的淡水河,團隊在研究過程意外發現呂鐵州的巨作《鹿圖》,此件作品是擅長花鳥畫的呂鐵州罕見以鹿為主題的創作。
《好日》為林之助贏得最後一屆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總督賞的殊榮,這幅描繪年輕母親和幼女日常生活的畫作,其後甚少現世,僅以參考圖片出現於畫冊中,顏水龍的家屬更將展出作品親自帶回台灣。透過藝術家的畫筆,我們得以在油畫、膠彩畫當中,看見近百年前的蘭嶼達悟族少女、花蓮清水斷崖、台北植物園和奇萊山景。
除了現場的作品,北師美術館更邀請曾獲金鐘獎的公視「藝術很有事」團隊,將藝術家後代珍存作品的心路歷程,研究團隊挖掘、整理藝術史等艱難過程,紀錄下來,另外,也與「木漏類比」團隊合作,以復古八釐米攝影機紀錄日本修復師森純一修復《少女》胸像的過程,拍攝團隊既專業又保持獨立性,好多朋友看完影片,直說不禁紅了眼眶。
展名:不朽的青春The Everlasting Bloom
策展: 顏娟英、蔡家丘、邱函妮、黃琪惠、楊淳嫻、張閔俞
地點:北師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日期:2020,10,17-2020,01,17(10:00-18:00, Monday off)
費用:fre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