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美術館兩檔大展:《不朽的青春》重現藝術家們當時對藝術創作投入的熱情,開拓我們對臺灣過去美術的想像,《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則是回應一百年前知識份子在黑暗時代中懷抱勇氣,感知那幾近不存在的光,向前奔馳的信念。
好幾位朋友都不只看過一次,而北師美術館現在儼然成為「好展」的代名詞,這種嚴謹專業的辦展態度,讓觀展經驗成為享受,也提供學習新知識的管道,真正做到「寓教於樂」,不愧是教育大學裡的美術館。
台灣文化協會創立一百周年,全台各公私立機構以此為題的展演百花齊放,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也推出特展,由文化部與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支持,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擔任總策畫,邀請周婉窈、劉柳書琴、石婉舜、蔣伯欣、陳慧先、陳允元與吳俊瑩等學者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從歷史、文學、戲劇、藝術、原住民與婦女、法律等層面來策展。
展場樓層為B1、2樓和3樓,工作人員建議先從2樓到3樓,再到B1參觀的動線,但是也有人建議先到B1看影片,先了解相關背景知識之後,再上樓觀看作品,就看個人喜好。
展覽內容以社會運動發展為脈絡,藝術作品和文獻共構展覽,呈現1920至40年代所處的台灣社會,映射臺灣文化協會「文化向上」的行動與精神,回訪百年前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在觀看過程中,引領我們回到那時候,對台灣未來滿懷希望和期待,一起追尋光的時代,在一股懷舊的氛圍中,大凱不知不覺跟著熱血起來,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這種悸動?不過因為這個展覽涉略面向寬廣,建議先有一點當時的背景知識,會比較容易進入狀況,如果不想太燒腦,單純欣賞美術作品的角度觀展,也是一個豐富且令人感動的藝術之旅。
以「光」為展覽名稱,是為了回應百年前的時代背景,分別從政治和文化背景來看,當時台灣處於日治時期,殖民地若不走向獨立,就必須爭取地方自治,才能打破黑暗,帶來光明,1921年成為台灣非武裝反殖民運動關鍵的一年,一月份林獻堂領導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開始第一回請願,這是政治方面。
文化方面,十月份蔣渭水發表《臨床講義:名為臺灣的病人》一文,診斷臺灣罹患了「知識的營養不良症」,必須藉著文化運動醫治,遂成立台灣文化協會,作為民間社會啟迪民智、思想解放、文化藝術啟蒙的重要開端。
政治與文化運動齊頭並進,就像帶領人民的雙頭馬車,企圖把當時台灣殖民地人民的自卑感拿掉,褪去籠罩在島嶼上的烏雲,讓土地與民族性再次「見光」。
同年十月,黃土水(1895-1930)的《甘露水》(1921)再次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那是當時日本帝國圈內最高的藝術榮耀與肯定,黃土水身為首位赴日學習美術的藝術家,1920年以《山童吹笛》(又名《蕃童》)一作初次入選第二屆帝國美術展覽會,是第一個入選帝展的臺灣人,1921年《甘露水》的入選第三屆帝展,開創臺灣藝術史上的新篇章,也象徵臺灣文藝復興時代的來臨。
《甘露水》的出現像是一股將零星能量匯流、凝聚的觸媒,打開接下來台灣非武裝反殖民運動的黃金十年,文協於1927年分裂後,生成多個團體,共同為臺灣未來努力,1930年代開始走下坡,同一年黃土水過世, 1931年蔣渭水過世,文協結束,臺灣民眾黨被取締,1934年臺灣議會設置的請願運動,在運作了十四年、提出15回請願之後,自動解散。
文協雖然在1931年結束,維持時間短暫,但影響非常深遠,文協推展的文化運動持續受到世界思潮影響,新時代的繪畫、雕刻、小說、新劇、電影紛紛誕生,新的藝術概念迸發,不同形式的作品成為時代的眼光,時代的紀實。
巧合的是,在文協和黃土水出生一百周年時,實現了這個展覽,展出三百多件作品,以「生命的恆流」、「風景的創造」、「大眾與摩登」與「自覺的現代性」四個子題出發,由內而外探討當時創作者如何從自我覺察的迸發,進而書寫社會,勾勒個人和社會的交融與抵抗。
展場設計與兩年前《不朽的青春》為同一團隊,設計調性與使用媒材相似,以《甘露水》為出發點,「星系」為靈感,用單色表現,並透過幾何圖形建構展場意象,配合北師美術館特有的挑高、自然光源空間,用眾多半圓牆面營造出特別的空間感,讓參觀者參與其中,成為穿梭其中的星辰。
《甘露水》奇蹟式的現身,是這個展覽最大的禮物,觀者必須走到展場最後方,才得以一睹芳蹤,前行的路徑,峰迴路轉,就像是這半世紀的藝文界人士,苦心尋找它的歷程,也是處處碰壁的,因此見到這被封存的美麗之前,需解開重重關卡,終於找到的時候,她正以優雅的姿態,沐浴在陽光下。
黃土水於1919年開始創作《甘露水》,1921年完成,是臺灣第一件等身高的現代大理石雕、也是臺灣第一件女性裸體雕刻創作,生如人、美如神的蚌殼少女樣態,就像是百年前的社運和藝術家們,在黑暗中共同建構臺灣新興文化樣貌的勇氣,其實《甘露水》並不是《光》特展策展企劃的開端,過程中卻由於她的加入,才完整了整個展覽以美術創作與文協對談的企圖。
另外還有其他亮點,包括陳劉錦堂、陳澄波、廖繼春、李梅樹、陳植棋、洪瑞麟等前輩藝術家自畫像大匯集,超熱鬧!正好一窺當年這些熱血青年畫家,對自我意識的凝視與探索,油彩在光的陰影面建構的厚度,是使作品富有生命力的表現,這必須現場看,才看得出來,還有藍蔭鼎、陳進等台灣名家畫作,當時社運相關珍貴文獻也將共構論述,一同重現歷史。
這次展出有超過十件以上從未面世的作品,像陳進膠彩畫《繡裙》(1947),展現當時摩登自信的仕女樣貌,李石樵作品《橫臥裸婦》(1936)因為太大膽前衛,遭到日本殖民政府強制從台陽展撤下,文協的重要成員作家賴和,涉入治警事件的手稿《出獄歸家》(1923),於完成98年後首次正式展出。
為了讓《甘露水》重返世人眼前,林曼麗教授率北師美術館團隊鍥而不捨地追索,總統府和文化部更是傾力協助,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得以重見天日,北師美術館早前於影音平台上發布了影片,紀錄作品從麻布袋裡緩緩揭開的開箱影片,被形容為「臺灣美術史上最重量級的開箱影片」。
「當代的迴響」單元邀請阮劇團,重新演繹當時文化劇,並邀請黃邦銓、林君昵導演團隊創作《甘露水》同名紀錄片(2021,16mm,40分鐘),邀請到收藏雕像多年的張氏家族,回溯這座雕像的多舛命運,以及森純一先生修復整理時,近距離拍下的許多珍貴特寫畫面。
地下一樓與三樓串連的互動裝置,為致意王白淵《荊棘之道》(1931)而設置,以當代觀點演繹命題、回應歷史,三樓展區歷史年表提供豐富資訊,現場看到許多人仔細閱讀相關資訊。
展覽有提供中文、台語兩套導覽,展品名稱包含人名、專有名詞也以中文、臺羅拼音標示,因為當時活躍份子是用台語進行社會運動,台語象徵抵抗的語言,也是一種反叛的工具,這種作法營造出很好的情境。
展名: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作者:劉錦堂、賴和、倪蔣懷、陳澄波、黃土水、郭柏川、廖繼春、李梅樹、王白淵、藍蔭鼎、陳植棋、陳進、鄧南光、郭雪湖、李石樵、劉啟祥、蒲添生、陳清汾、張才、洪瑞麟、林之助、莊世和
時間:2021,12,18-2022,04,24(10:00-18:00,Monday off)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02)2732-4084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費用:fre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