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台灣八O,不只是懷舊與回憶,而是從當代角度回望歷史脈絡及其影響,也企圖提出研究與檔案作為展覽的全新可能,並期待觸發更多創新史觀討論的方法。--王俊傑
《狂八O》真是名副其實的狂,資訊量爆炸!一次看不完,而且有些檔案文獻是四十年來首次公開,或者終於看到原始版本,很值得跑兩趟。
這個展覽是北美館自2019年起,與北藝大合作為期3年的研究計畫成果,因此不同於一般的藝術展覽,比較像是文件展的形式,兩位策展人王俊傑、黃建宏當時是北藝大的教授,現在王俊傑是北美館的館長。
展覽依據不同主題分成五大區,每一區涵蓋幾個子題,整個內容雖然龐雜,卻處理得脈絡分明,井井有條,真可說是質性研究的範本呀!
進入展區之後,先看到從1970年代選出的,對於80年代具關鍵性影響的重點整理,包括俞大綱教授的介紹,1978年美國宣布跟台灣斷交,以及當時形塑人們思潮的重要雜誌,而施明德的通緝照片,點出戒嚴時期之下的壓力鍋。
第一區:前衛與實驗Avant-Garde and Experimental,在長期戒嚴及封閉的社會處境下,壓抑又躁動的情緒,面對中產階級興起、西方思潮大量引入,藝術工作者們總是自然而然的合作無間,激發出令人驚豔的能量,關鍵字是碰撞(collision)。
第一區首先談到1983年底北美館開館,是臺灣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台灣建築師高而潘設計的低限、灰白色現代主義作品,即使現代看仍然很時尚。
開館前期舉辦了10場展覽,和以競賽雙年展形式舉辦的「中國現代繪畫新展望」,日後轉變為「台北雙年展」,參與國際對話,四位得獎藝術家作品:賴純純《讚美詩》(1985)、陳幸婉《作品8411》(1983)、盧明德《榛名之約Ⅰ》(1989)和莊普《顫動的線》(1984),賴純純和莊普40年前的獎狀保留至今。
第二個子題是「息壤」計畫,年輕藝術家表達對藝術環境的批判及反思,策展人用白色牆壁表示北美館的空間,進入息壤展間,則是用灰色牆壁代表體制外的替代空間。
展間作品都是四十年前的原作,林鉅的《中陰徙境圖》(1987)、高重黎《回記憶中幻想家族肖像》(1988)和策展人王俊傑的《被媒體強暴的映像管—暴動傾向第三號》(1986),對照牆上的展覽現場照片,以及策展計畫手稿,讓我們重回當時的實驗氛圍。
行為與觀念藝術是第三個子題,林鉅1985年在臺北嘉仁畫廊發表首次個展「純繪畫實驗閉關九十天」,陳界仁當時也做行為藝術,還看到台灣達達藝術先驅李銘盛的相關介紹,以及台灣檔案室的資料。
第四部份是實驗劇場,當時的創作形式、表演訓練及人才培育方法,一直影響台灣至今,包含「蘭陵劇坊」、「河左岸劇團」、「環墟劇場」、「筆記劇場」、「臨界點劇象錄」,報紙副刊則是當時人們獲取藝文資訊的主要來源。
1987年的《拾月》計畫由跨領域創作者們聯合策劃,是對於觀演關係的挑戰,也是展覽次標題transdisciplinary這個字的最佳註解。
第二個主題政治與禁忌,1987年解嚴前後壓抑與開放並存的政治社會氛圍下,威權治理與社會活力並行發生,在國家體制和個體自由之間相互拉扯、翻攪的狀態,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各自表達對禁忌的挑戰,關鍵字是:糾結(entanglement)。
羅大佑是第一個子題,1982年,羅大佑發表首張國語創作專輯《之乎者也》,帶有強烈社會批判,也唱出到都市打拼的邊緣族群心聲,但許多歌曲被禁播或被要求改詞。1983年,羅大佑在中華體育館舉辦臺灣流行音樂史上首次個人搖滾音樂會,很意外不是鄧麗君或者劉文正這些主流明星。
接下來是紅星事件,藝術家李再鈐大型金屬雕塑《低限的無限》(1983)所引發的政治意識型態干涉藝術自由的討論,這次展覽當中原地重現這一件作品,而且以前藝術史上所提到到那一封投書,終於看到原稿。
新聞攝影在80年代大行其道,綠色小組以機動輕便的電子攝影機,記錄許多重要的現場,並透過非正式管道發行錄影帶,與官方媒體對訊息的壟斷相互制衡。
Gender議題包含同性戀、女性主義等,表現在文學、電影、劇場、視覺藝術等領域,有些手稿真的讓人眼睛一亮。
第五個子題是政治中的藝術行動,1988年的「220 反核廢驅逐惡靈」運動,1989年有「五二〇藝術實踐聯展」,以及鄭淑麗與王俊傑的錄像作品《歷史如何成為傷口》。
第三區是翻譯術與混種,這裡的翻譯是指向外來的專業表演者和團體學習,運用在尋找在地身分認同(identity)上,關鍵字是混種(hybridity)。
首先看到外來展演的衝擊,包括日本舞踏白虎社、香港進念二十面體、金馬國際觀摩影展等,讓昔日封閉的台灣島擴展視野,增廣見聞。
再來的議題是方法的借鏡,文學方面是張愛玲和三毛,許多人聚焦三毛過世前三天,在榮總寫下的「人生最大的事業不過是放心而已」真跡,相關珍貴原稿是因為策展人認識以前三毛的鄰居,才能借到的。
視覺藝術方面,北美館持續引進國際大展,《楚留香》等港劇造成的熱潮,展間中央布置得像個小型圖書館,放著當時盛行的叢書,大部分可以翻閱,重溫盜版書籍唾手可得的時代。
第四區在地、全球化與身份認同的內容,有關1979中美斷交之後,台灣人在重新認識中華文化的同時,也在尋找另一種文化身份,來跟世界其他國家的人開啟對話,關鍵字是:擺盪(oscillation)。
第一個議題是自我詮釋的家園,有陳映真的《人間》雜誌,本土的電視節目《芬芳寶島》與《映像之旅》,介紹大陸的《絲綢之路》,台灣美術鄉土運動指標人物洪通和朱銘。
音樂部分探討的是:身份的追尋,侯德建與李建復前後演譯《龍的傳人》,以及樂壇中經典且另類的實驗「天水樂集」。
電影部分的內容整理出來的重點是:台灣新電影,幾部代表作品周六下午有在B1視聽室放映,我去探了一下,看的人還不少,1988年《悲情城市》的獲獎帶出台灣新電影的里程碑。
第四個議題是關於多重認同與自覺,有陸先銘的《殼》(1981),優劇場、雲門舞集、當代傳奇劇場,最妙的是《海盜版我的鄉愁我的歌》,想來80年代就是這樣在高壓之下又百無禁忌的衝撞,撞出那麼生猛的能量。
第五區匯流與前進,80年代各路人馬以各種群聚與合作,促成進步的轉化,關鍵字是:匯聚(convergence)。
聚會所是第一個談到的子題,所有場所都有雙語介紹,有些外國人還拍照,討論要去這裡那裏的,其實這個展裡面資料陳設盡量都有雙語,是研究型展覽的範本。
報紙副刊是另一個子題,當時普羅大眾資訊重要來源,展間同時有幾位80年代重要人物的訪談影片,大凱很認真的在現場腳很酸看完以後,回家發現在網路上其實找得到。
另外兩個子題目是雜誌期刊中的時代思潮和禁歌,戒嚴時期當中,登記在案的雜誌期刊竟超過2000家!最後獨立出來的小房間,撥放精選出的禁歌,有老伯伯在裡面討論的挺認真的。
展名:狂八○: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策展:王俊傑、黃建宏
時間:2022,11,26-2023,02,26(9:30-17:30,Monday off) (Saturday9:30-20:30)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一樓1A、1B展覽室(02)2595-7656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費用:$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