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是我理想中的人類。而人類應該是理想的動物。」--蔣友柏
本來去白石畫廊,是要看花田和治的,想說都來了,隔壁也看一下,老實說原本沒有太大的期待,不過看著看著,倒有點兒意思,比我一開始預期的要好,我指的是藝術性的表現,因此開始期待,日後蔣友柏作品風格的脈絡會怎麼走。
「動物是我理想中的人類。而人類應該是理想的動物。」--蔣友柏
本來去白石畫廊,是要看花田和治的,想說都來了,隔壁也看一下,老實說原本沒有太大的期待,不過看著看著,倒有點兒意思,比我一開始預期的要好,我指的是藝術性的表現,因此開始期待,日後蔣友柏作品風格的脈絡會怎麼走。
走進「悍圖行動」展區,立馬感受到一股強大的氣場,果然薑是老的辣!這群台灣藝術界的中堅份子,集結在一起的能量真是驚人!即使是畫廊的規模,也能展現美術館的氣勢!
這一次參與的藝術家有楊茂林、吳天章、陸先銘、郭維國、李民中、連建興、楊仁明、賴新龍、唐唐發、鄧文貞、涂維政、陳擎耀和常陵,把「悍圖」作為正在發生的行動,捕捉不同歷史切片及社會滾動,強而有力的鬆動現有的強權秩序。
「我透過繪畫幾何線條和形狀,敘說著情感與認知之間的關係。」—花田和治
花田和治的抽象世界,總給人友善幽默的感覺,他說,走路經過樹木時,會讓人產生爽朗心情,當接觸到樹木那充實的存在時,內心會湧起一種宛如生命般的鼓動,因此他希望能在畫裡注入這種充實感與生命力。
針筆畫是特殊的創作方式,這次澳門的針筆藝術家霍凱盛,展出作品13件,皆為近作,而且特地放入台灣元素,還有一件尺寸達109x200 cm,相當值得觀賞!
一開始看的時候,會下意識以為是過去的古地圖,或古籍中的插畫,再看會發現具有現代感的題材與構圖形式,觀者的意識被帶領著,穿梭於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虛幻與現實之間。
「我所描繪的景色,就是來自這些反覆經歷的日常。」--陳睿淵
城市與建築物,一直是陳睿淵作品中重要的元素,他擷取生活周遭所見的城市景觀,在畫紙上不斷重複堆疊建築的輪廓線,並以顏料多次薄染,營造不真切、跳耀不定的畫面視覺。
「平凡的男子們騎馬在太空探險,宇宙充滿未知的可能,在明日。」--席時斌
這裡是由日常記憶與奇麗想像交織而成的故事性場景,帶著我們踏上一場關於探險與未知的華麗奇幻旅程。
這次在索卡藝術展出的作品,由簍空,數不清的金屬片堆疊產生的雕塑,精細複雜的程度,簡直讓人嘆為觀止,很難想像這些不銹鋼、鍍膜金屬,可以展現布料般的自由彈性,有些作品在光影投射之下,又有不同的變化。
憑著去年大台北雙年展的好印象,一知道又有系列展覽,就興高采烈,熟門熟路地衝來了。
這個像小迷宮一般的展覽空間,裡面的作品總是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大凱一樣是自己先亂走亂逛以後,才去拿導覽手冊,結果一樣是有幾個作品沒逛到,不過這也是只有在這裡才會有的趣事。
難得到雲林出差,就順道去文化中心看展,這一檔林菊珍的膠彩畫展,好看,因此記錄下來。
作品主要的題材都是植物為主,還有蜻蜓出現的頻率也不少,一開始覺得賞心悅目,細看也耐看,這些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花卉、倒影、光影等,在林菊珍的膠彩畫裡,呈現出靜謐的氛圍,讓人心情平靜。
步入「走向世界: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的展場,彷彿回到北美館昔日的美好年代,不知道您是否跟大凱一樣,內心有這種悸動?
身為台灣兩大日據時期經典作品收藏機構(另一處為國美館),北美館以往稱職地扮演著公立美術館該有的展示與教育職責,1984年開始第一檔典藏展,1998年林曼麗館長將2樓展場設為「典藏常設展」專區,每3個月換展。
透過攝影來揭示對於環境的思考,無意於人類文明與自然生態間作價值上的判準,而是希望這個創作來開啟彼此的對話—陳伯義
山上的路差不多是長那個樣子,任何人到山上去都可以拍出那些照片,差別是如何去談裡面的敘事。為什麼選擇這條路,而不是另外一條路。--李旭彬
「世界環繞著我,而非在我的眼前。」--約瑟芬娜 ‧ 聶利馬勒卡引用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人類,已經無法控制時間流逝的同時,自然也隨之敗壞的事實。」--許聖泓
看見金屬媒材新的可能性!原本以為是輕盈鬆軟的毛線,編織成各式有機形體,其實是彩漆銅線,冰冷僵硬的質感完全被顛覆,讓人非常期待下一次的新作品。
這次個展主題「非平凡紐結」在數學的紐結理論中,指的是在三維空間裡,無法被分解的紐結,現實生活中,從基因、環境、記憶拉出的維度,與意識的線,糾結纏繞,時刻挑戰著我們的自由意志,在這裡透過作品,將抽象的思維經由編織的形體具象化。
「畫家都在等待著邂逅某種唯一契合的表象以窺見存有的樣貌,這種唯一往往只有在世界的空白處與裂縫中才能發現,而繪畫媒材物質感的呈現正好提供了這種存在感顯現的出口。」--陳孟澤
一票票這次推出陳孟澤的作品,是台灣比較少見用油彩蛋彩混和技法的畫家,雖然是具象寫實的風格,細細凝視之下,卻隱約透出一股迷幻的氛圍,那是藝術家描繪出他眼中的世界,自身的感悟。
現在定義的家是建築物,家人是與你同住的人,但其實遠甚於此,他們是我們觀察世界的基本架構,像是我們社會群體的群縮。-- Marina Cruz(瑪莉娜・克魯斯)
關渡美術館疫情之後重開大門,推出菲律賓當代女性藝術家Marina Cruz(瑪莉娜・克魯斯)的首度台灣大型個展,從二樓到五樓,廣泛而全面的展示藝術家二十餘年間創作過程中的各個面相。
蕭壠兒童美術館總有令人驚豔的展覽,繼上一檔小而美的「再循環自然」紐約藝術家聯展之後,這一次的「臺日剪紙紙雕交流展」規模大一些,作品多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假日的原因,參觀人數感覺多很多。
總共23位藝術家參與這次展出,日本14位,臺灣9位,作品數量達到111件,而且製作很精細!因此大凱去看了兩次才看完,很多藝術家和作品都是第一次接觸到,台灣其實也少見這種類型的展覽,如果整個移師到北部展,應該會連平常日都很多人吧!藝術家的介紹牌真可愛,我忍不住多拍了幾張。
我的作品想傳達人內心裡的糾葛、無法表達的情緒,以及難以說明我是誰的那種心情,我都把它們化成作品。--塩田千春
曾於日本森美術館創觀展人數新高的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個展,5月1日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展,這是她創作生涯最大型完整的展出,藝術家更親自帶著7位工作室人員來台佈展,呈獻90年代早期創作直到近期,25年來一百多件觸動人心的創作,包括雕塑、行為藝術錄像、攝影、素描,以及舞台設計相關圖稿等。
「當代館20周年系列展」第二檔「為了明天的進行式」展覽,基本上是由三個小展結合成的,因此風格各異,也都有清楚的主軸。
三位青年策展人黃又文、馮馨、彼勇.依斯瑪哈單(Biung Ismahasan)分別以他們的專業背景及時代觀點,推演當代藝術多元的未來性。
可不可以恢復到瓷土的純粹本質,用自己來說故事 ,用光澤、用層次、用造型,來訴說現代都會自信自在的俐落美感。--王俠軍
2003年,在琉璃領域已經是大師級的王俠軍,毅然決然捨棄原先擅長的媒材,轉而全心探索未知的白瓷,他說,早就想做瓷器,如果到50歲還不開始,就來不及了!轉眼18年過去,在這次展出當中,看到斐然成績,18年的白瓷創作歷程全面公開,投影的質感非常契合展出的白瓷作品。
作品要能夠予人討論才算是作品。--盧明德
開幕時就迫不及待來觀賞,在疫情當中,也只有這被稱為台灣藝術界「南霸天」的重量級藝術家,可以讓中南部藝術界人士包車北上,參加開幕式,從1980年代至今,盧明德教授的創作緊扣當代社會議題與跨領域之間的合作交流,這次展覽邀請莊普、許遠達、蔣伯欣、鄭乃銘幾位專家組成展覽顧問團隊,河床劇團藝術總監郭文泰設計展場空間,讓觀眾成為大遷徙的一份子,共同回顧50餘年來的創作生涯。
之前有兩次要到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看展,都因為迷路無功而返,那一帶的路實在有點亂,殊不知原來它就在大凱常去的天母家樂福隔壁!這下可好!以後就可以once in a while去晃一下啦!
展覽名稱「Adaptation」,中文是「適應」的意思,指生物經由生理、發生、形態、行為或遺傳上的改變,順應周遭環境,提高生物適合性(fitness)的過程。(資料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藝術家連結作品與生物學的研究方式,挪用生物形態學(Morphology)中的觀察方式,作為一種分析的切入點,觀察大眾對網路科技的使用方式及反應,作為發想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