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名:台南國際攝影節TiFF(四)《鹽分地帶》《政治符碼》
作者:黃子欽、楊順發、王徵吉、李翔、黃建龍、吳孟真、陳以軒、李世鉉
策展:黃建亮、陳伯義
地點:台南”蕭壠文化園區”(台南市佳里區六安里六安130號)
日期:2018,05/26-2019,04/17
費用:free
台南國際攝影節企圖以四屆雙年展逐步爬梳出台南攝影史的脈絡,勾勒出攝影的生態系,利用這個當代的藝術創作技法來肯定自己的文化。策展人黃建亮說,「或許台灣能有機會可以藉由台南國際攝影節8年的積累,來經歷一場攝影的文化認同。」這是一場艱困的工程!
A4展區有兩間,分別是《鹽分地帶》和《政治符碼》,政治符碼的展間是兩位新生代優秀藝術家的作品,台灣的陳以軒和韓國的李世鉉。
《政治符碼》
1982年出生的陳以軒,大學就讀輔大廣告傳播學系,當時連攝影課都差點被當掉,在美國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攻讀攝影藝術碩士的時候,2012年在學期間便獲得好幾個紐約當地的攝影獎,作品參加十多個紐約的聯展,同年在台北獲PHOTO TAIPEI新銳藝術家獎,2013年就在紐約舉辦個展,2014得到台北美術獎,之後的展覽邀約更多了。
主要創作媒材是攝影,以台北和紐約兩個城市作為創作基地,這次在台南藝術節提出的作品是「看板」,2018年7月到8月在台南麻豆總爺藝文中心駐村時拍攝,當時本來想拍攝一些台南西北部的垃圾等相關物件,陳以軒一向對於那些被人遺棄在街上的物件很有興趣,透過這些物件去觀察當地人們的行為與動機,沒想到在路上的許多選舉看板,吸引了陳以軒,他覺得這在這裡,是一種奇妙的存在,一堆看板聳立著,政治人物有著各式各樣的表情和語言,在鏡頭之前包裝的光線亮麗,像一尊小神一般的在跟選民問好,陳以軒把這些路邊的競選看板拍攝下來,想要透過這些作品,去檢視這樣的行為背後,跟這一塊土地,還有這裡的權力結構,有什麼樣的關係。
他除了拍攝這些看板的正面,也拍攝他們背後的樣貌,還有他們在沒使用過後的狀況,以及剛好碰到颱風,因為颱風而損壞的看板,其實廣告公司多半會站看板損壞之後,盡快修復,陳怡萱趕在這些看板修復之前拍照,想要記錄這些像小神一般的政治神像,如何傾倒的樣子。
李世鉉是韓國市立光州美術館首次與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合作藝術交流計畫,推薦來臺的藝術家
李世鉉是用拍照片的形式來接觸當地,他的作品中經常有石頭和泥土出現,因為石頭和泥土是在當地存在最久的時間的物件,往後也會繼續存在,他在照片中所拋擲的石頭,是在該地點撿起來,自己往上拋之後拍攝的。在台灣展出的作品,跟他在韓國和日本創作的作品,脈絡是一致的。李世鉉認為,生活當中最新奇有趣的東西就是照片,照片改變了他的生活,有多麽麽認真拍照,就有多麼認真生活。
《鹽分地帶》
「鹽分地帶」作為2018年臺南國際攝影節的「臺南現場」,指的是曾文溪以北的在地生活與產業。這裡的照片記錄著人們處於陸地和海水的交界,跟炎熱的氣候、貧脊的土地進行討生活的毅力。
黃建龍是西班牙CASTILLA-LA MANCHA大學人文學院跨文化研究博士候選人,木定居台南,現任台南公民智庫執行長,關注的對象是政治與文化歷史,拍攝照片,也寫文章,散見各報章雜誌。
曾經在臺鹽鹽光文教基金會,擔任臺灣鹽博物館籌設到開幕營運的企劃總監,黃建龍將臺鹽員工所留下來的老照片,砌成了一個視覺的時空廊道,引領我們進入數十年前的鹽村生活。
作為鹽生產的場地,塩的一切跟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這裡的照片記載著鹽村生活聚落的景象,包含著跟鹽有關的一些經濟活動,鹽作為一個專買的物品,自古以來經常成為政府控制人民的工具,所以鹽的生產跟交易經常會成為改變整個鹽分地帶人民生活景觀的重要因素。
黃子欽1970年生,台南安平人,國立台灣藝術學院美術工藝系畢業。曾獲台北國際攝影節新人獎,也曾擔任誠品書店平面設計與櫥窗設計師,現為個人工作室設計師,被稱為台味設計師。以往創作攝影為主,現在則喜愛運用舊影像創作,在老物件當中尋找人們的共同記憶,近年來專注在書籍的設計且屢屢獲獎,是位拆解、拼貼視覺元素的的高手。
此次展出作品「漂流島」,由海邊漂流物形成物件組合,黃子欽是用物件去表達一個感覺,物件就像飛機的黑盒子一樣,透過解讀物件去了解過往的歷史訊息,這些物件封存在透明樹脂裡,就像是一塊塊立體的照片,在照片中的這四個箱子,就像是四張底片,在觀看的時候,每個人在腦海裡映照出自己的想像。
這樣的構圖取材自鯤鯓島,下面鋪的是鹽,四個箱子,第一個比較接近戰爭的題材,第二個是比較女性的,第三個是比較年長的一個男子的桌面,第四個比較中性,第一個關於戰爭的部分,來自於台灣曾經被殖民、經歷過戰爭的這些歷史連結,第二件比較女性的部分,來自於他的家族的照片,有他母親的照片,拍攝的地點就在漁光島,也就是鯤鯓島,箱子裡還有痱子粉和粉盒,另外,照片有木麻黃,木麻黃在海邊的夕陽下,呈現出類似水墨畫一般的感覺,很是迷人,第三件像是一個封存的辦公桌,以前舊式的辦公桌上都會有一個玻璃墊子,大家會在玻璃墊下面夾一些像剪報之類的東西,類似那樣的概念,第四件比較中性,有加入線裝紙本,線裝紙本是清朝跨入民國的年代背景,有一種情感上的跳躍,整體上來講,要呈現出既浪漫又寫實的感覺,去喚起慣看者內心深處的共鳴。
楊順發提出的作品是「台南水沒」,被喻為是一個詩意的控訴,台南海岸累積了豐富的歷史背景,多層次的故事,有許多可以切入的詮釋角度,這些因為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的區域,照片用中國傳統扇葉的橢圓框起來,顯得浪漫、不食人間煙火,背後卻是台灣海岸悲慘的一個篇章,本來陽剛的紀實攝影家,到台南之後,變浪漫了。
1964年生於台南善化,是中鋼的員工,1984年出於興趣,參加中鋼的攝影社,開啟攝影之路,1994,1995連續兩年奪得台北市美展攝影類第一名,1997年就在北美館展出個展,2018高雄美術獎得主。
這次作品拍攝地點在台南北門,也就是南鯤鯓,楊順發在那裏看到一間浸在水裡的房子,他心裡納悶:為什麼有人蠢到把房子蓋在水中間?怎麼過生活?後來細想,這當然不可能,這可是因為地層下陷造成的!回家後,他開始著手研究相關背景資料,因為全球暖化、砍伐防風林、水庫興建等因素,都會改變水的紋路,導致房子泡在水中。「台南水沒」的第二層概念,是「台南水墨」,藝術家想要用輕柔的低反差方式,來呈現水墨畫的視覺效果,而不是血淋淋的控訴人類行為對於環境的破壞,在現場觀看這些照片的時候,真的是好有詩意,這種創作方式太有意思了。
吳孟真是美國Tufts University/School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藝術碩士,1978年出生於台北,原先在倫敦念的是建築史,後來到美國讀攝影藝術創作。她關注的是文化想像在視覺上,用什麼方式呈現,又是如何被觀看者解讀。這次的作品「越界」是在台南麻豆拍攝的,呈現方式是用兩張照片放在一起的雙聯畫的概念,在拍攝當地果園的時候,發現有些果實跑出圍籬外面,而人們不會去採摘,圍籬是人畫在外部的界線,不能摘別人的果實是人內心畫出的界線,照片輸出之後,藝術家的手在照片前擺出想要摘取的動作,想藉此來傳遞一個概念,就是照片做一個媒材的真實性,界線為何?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差差工作紀錄」是中華郵政台南地區現職郵差李翔的作品,1979年出生,在2014年接觸攝影之後,把工作上所見所聞的地方風情誌,用手機拍照記錄下來,上傳Instragram,吸引了超過46000人追蹤,2017年出版書籍「差差工作日誌」,2018年獲邀法國波威的Les Photaumnales攝影節展出。
對於日復一日重複的工作,李翔選擇保持好奇心,探索並記錄著這個城市許多沒有被關注的角落,照片裡這些風土人情,散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可親可愛的拉近了這個城市與觀看者的距離了。我也要來追蹤差差,他的作品真的很療癒。
1946年生的王徵吉原是報社攝影記者,1992年報導台南七股槍殺黑面琵鷺事件,開始了相關的保育推廣工作,當時全球只剩325隻,台灣做為黑面琵鷺最重要棲息地,卻沒有完整的生態記錄與研究,王徵吉因此花費12年,遠渡重洋至相關國家或地區進行拍攝工作,經歷同行結髮妻子車禍過世,幾十萬器材被偷,幾乎耗盡全部積蓄,完成世界首部黑面琵鷺全年生態紀錄,2017年黑面琵鷺全球普查結果出爐,全球共3941隻,臺灣有2601隻,占66%,這是許多人的共同努力
黑琵先生(Mr. Happy)王徵吉長期關注黑面琵鷺,這個主要繁殖於朝鮮半島的瀕臨絕種的鳥類,過冬的重要棲息地在台灣,他的努力得到韓國2006年韓國環境運動聯盟保護黑面琵鷺貢獻獎等肯定,也獲台南市政府頒贈,台南市榮譽市民,中華藝術攝影家學會頒贈終身成就貢獻獎。
這位自稱為了黑面琵鷺保育頭殼壞去的攝影師,鏡頭裡的黑面琵鷺有著令人驚豔的美,那些王徵吉不辭千里跋涉紀錄的小傢伙們,散發出耀眼的光芒,而這一股為了理想堅持不懈的精神,讓這些照片透出異樣的光芒,讓人凝視的目光捨不得移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