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1.JPG

       去年十一月底開展就去看,期間也陸續再去看過幾次,第十二屆台北雙年展就是個表現中規中矩的雙年展,沒有上一屆《後自然》那麼接地氣,引發觀眾共鳴,在現場明顯可以感受得到,不過還是有呈現出國際展覽的規格,因此去走走看看也無妨。

02.JPG

03.JPG

04.JPG

       當代藝術、雙年展畢竟是西方世界的產物,理論基礎都是舶來品,如何將西方理論結合台灣經驗,端看策展人的功力,oops,眾所周知,還要看主辦單位的態度啦!2018台北雙年展可以得到一面倒的正面評價,策展人吳瑪俐教授長期關注台灣並進行創作是關鍵,而2020台北雙年展,看到的是明星策展人+ 大咖藝術家+ 我們的稅+ 北美館的官僚+ 一些原住民作品,大抵上如此。

05.JPG

06.JPG

07.JPG

      2020台北雙年展沿襲2018「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的生態議題,本屆展覽標題: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由法國學者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兩人已經有7年的合作經驗,台灣獨立策展人林怡華負責公眾計畫,共有來自27 國/地區共57 位/組創作者與團隊參與。

08.JPG

09.JPG

10.JPG

      展覽的理論根據,以策展人拉圖(Latour) 2018年在哈佛大學所發表的我們似乎不住在同一顆星球上:一個虛構的星象廳(We Don’t Seem to Live on the Same Planet – A Fictional Planetarium) 一文為基礎,將美術館視為五個模擬天體運動的星象廳。

11.JPG

12.JPG

13.JPG

    「全球化星球」(Planet Globalization)的人無視星球極限而堅持實行現代化,「維安星球」(Planet Security)的人感到不安全,意圖築牆與外界隔絕,「脫逃星球」(Planet Escape)的人是想去火星定居,以避開世界末日的極少數特權階級,「實地星球」(Planet Terrestrial)的人會關心氣候變遷,並試圖調和經濟繁榮與星球負載之間的平衡,而策展人圭納(Guinard)說,有些藝術家的理念他其實並不認同,但是也要尊重他們,所以給他們一個星球,叫做「另類重力星球」(Planet with Alternative Gravity)。

14.JPG

15.JPG

16.JPG

       觀展動線就依循策展人的規畫走,會比較順,先從一樓大廳作品開始,這件作品被視為展覽的序曲,之後上二樓觀看「全球化星球」、「維安星球」和「脫逃星球」,接著下來一樓看「實地星球」,一樓還有「接近實地:臨界區(Critical Zone)」和「接近實地:蓋婭(Gaia)」,再來到B1,用餐區有作品,中庭也有,往內走穿越橘色大型裝置(協商劇場),到達展場D和E,兩個展場中間沒有互通,Let’s go!

17.JPG

18.JPG

19.JPG

       大廳作品算是星球上的序曲,墨西哥籍原住民藝術家:費南多.帕馬.羅迪給茲(Fernando PALMA RODRÍGUEZ)五件感應式作品,這些機器怪物在藝術家眼中,通電了以後便是具有生命的個體,如果我們不認同他的看法,那麼該持有何種態度去看待?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上二樓,會看到牆上的示意圖,一樓展場入口處也有,我們都很欣賞,一目了然又很美觀,先爆雷一下,二樓的作品都真的好看,首先進入「全球化星球」,蜜卡.羅登伯格(Mika ROTTENBERG)的《宇宙生成器》,Mika 2019年在美國New Museum舉辦的個展頗受好評,這一件作品是當時展出作品之一,二十多分鐘的錄像,經常在展場看到地上也坐了許多人觀看,可見內容挺有意思。

23-1.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不過我們很尷尬的發現,三樓台北獎第一件作品的展場規劃,竟然跟這一件太像了,大家在三樓還特地研究一下那件作品,說是柬埔寨受中國無所不在的影響,展場模擬法國凱旋門之類的說法,所以是「挪用」嗎?還是剛好太相似?

28.JPG

29.JPG

30.JPG

       回到雙年展,接著看到的是黃海欣(HUANG Hai-Hsin) 《小確幸之河》以及2020新作《巴塞爾藝術展後》,同一展間還有讓.卡通百伊.姆肯迪 (Jean KATAMBAYI MUKENDI)的裝置藝術。

31.JPG

32.JPG

33.JPG

34.JPG

35.JPG

36.JPG

37.JPG

     接著是模擬國際司法案件的事實調查過程,這是一個展中展,法蘭克.列布維奇 & 朱利安.塞胡西(Franck LEIBOVICI & Julien SEROUSSI)結合四件作品,觀眾可以藉由現場工作人員引導參與作品。

38.JPG

39.JPG

40.JPG

       廊道作品是Milliøns建築工作室2020年最新作品《建築的鬼田》,使用建築師在使用各項地殼物質的時候,所產生出來的觀點,探討建物材質與地球的關係,讓人反思建築行為所造成的環境和社會的影響。

41.JPG

42.JPG

43.JPG

44.JPG

      安東尼奧.維佳.馬克提拉(Antonio VEGA MACOTELA)2019年三件作品《燃燒的地景二、三、六》用網路駭客常使用的「圖像隱碼術」將機密名單編碼織進作品,藉此對逃稅者提出指控。

45.JPG

46.JPG

47.JPG

    大型錄像是摩洛哥藝術家伊山.貝哈達(Hicham BERRADA)2007作品《預兆》,沉浸式全景螢幕,視覺效果超震撼。

48.JPG

49.JPG

50.JPG

    大陸藝術家崔潔(CUI Jie)的大型建築繪畫讓人不禁嚮往當代全球建築美學,五件作品都是2020年完成,新北市政府大樓詮釋的真棒。

51.JPG

52.JPG

53.JPG

       再往裡面走,來到「維安星球」,台灣藝術家秦政德+李佳泓+林傳凱+陳怡君接受委託製作的的《在冷戰裡生火》,以在士林北投地區的冷戰經驗為主題,客觀呈現冷戰時期台灣生活樣貌,在空間規畫上,策展人圭納(Guinard)發揮巧思,讓作品能夠跟著窗外的軍用基地對照。

54.JPG

55.JPG

56.JPG

       荷蘭籍藝術家尤拿斯.史塔(Jonas STAAL)拆解美國總川普前首席策略長史蒂夫.班農(Steve Bannon)的操盤手法,很明確地呈現政治宣傳如何用圖像組成,分析這類宣傳手法是如何吸收信眾,民眾唯有了解本質,以後才能做好反制的準備。

57.JPG

58.JPG

59.JPG

    「脫逃星球」只有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同樣來自荷蘭的范柯.荷瑞古拉芬(Femke HERREGRAVEN) 《腐敗的空氣》,這件裝置藝術想像浩劫下,末人生活在避難室裡的事物,要脫鞋子才能入內。

60.JPG

61.JPG

62.JPG

    《腐敗的空氣》展場外有一個感應裝置藝術,讓人覺得熟悉,沒錯,是大廳費南多.帕馬.羅迪給茲(Fernando PALMA RODRÍGUEZ)的作品,兩組作品相互輝映,是策展人刻意安排,運用美術館的建築去同時架構觀念與作品,這一點圭納(Guinard)真的是很強。

63.JPG

64.JPG

65.JPG

       走樓梯下到一樓,進入「實地星球」,一樓還包含「接近實地:臨界區(Critical Zone)」和「接近實地:蓋婭(Gaia)」,用三個不同的層次去講實地星球其實很複雜,我不認為一般大眾能夠消化得了。

66.JPG

67.JPG

68.JPG

       在臨界區先看到台灣藝術家張永達2020年的作品透明的風景(scape.unseen) 之前看過他的《相對感度N°1 [ver.2]》印象很深刻,這次跨領域創作也很成功,中庭的裝置作品成為拍照打卡景點,科學家透過專業儀器、方法得到太魯閣峽谷立霧溪溪水侵蝕河床的數據,藝術家負責將一般人覺得抽象的數據視覺化、聲音化,觀眾因此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69.JPG

70.JPG

71.JPG

       中庭裝置最上層的液體,顏色從一開始的深粉紅/淡紫色,到展覽後期變成幾近透明,作品在兩個空間展出,一半在一樓,另一半在中庭,是要呼應臨界區一半在地上一公里,一半在地下一公里的概念,又是策展人的發揮,這次展覽看到每個空間都能完整呈現作品,沒有任何一件作品被空間吃掉,也太強!

72.JPG

73.JPG

74.JPG

       進一樓展場是另一位台灣藝術家蘇郁心的作品,也是2020年接受委託的跨領域作品《參照系》,在太魯閣峽谷調查天氣如何造成走山,以及山崩又如何影響氣候,而在臨界區的田野工作中,影像扮演什麼角色?

75.JPG

76.JPG

77.JPG

       食事提案(Cooking Sections)團體在台灣西南沿海駐村,發現養殖漁業問題,進而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案,2020年作品《牡蠣間》改良具有百年歷史的三合土技術,運用在建材、家具,也有保養品預約試用,展場既是熱門景點,現場觀眾反應也很好。

78.JPG

79.JPG

80.JPG

       領土仲介所(Territorial Agency)這個組織提出的作品是2020年新作《變動中的海洋》,這是一項進行多年的研究計畫,以不同尺度調查人類世海洋變化的節奏,就算看不懂,也覺得它很美。

81.JPG

82.JPG

83.JPG

      台灣排灣族藝術家武玉玲集結五件作品,都是以排灣族的「纏繞」技法編織而成,最大的一件作品是2020年現地製作的《山林中的藤蔓》,背景故事很感人,在八八風災中受創離散的族人,透過編織的創作過程重新活化、連結起來,作品漂亮成為拍照打卡景點,不過大家都覺得一看到這個作品,乍看以為是林介文的作品,畢竟那是她多年一貫的風格,而且2018台北雙年展《原轉小學堂》就有參與創作,讓人印象深刻。

84.JPG

85.JPG

86.JPG

      台灣排灣族藝術家峨塞.達給伐歷得( Cemelesai TAKIVALET)這次有兩件作品,2015年的《植物系列》,以及2020年的《病毒系列》,病毒系列用了一整面牆,成為拍照打卡景點。

87.JPG

88.JPG

89.JPG

    來到「接近實地:蓋婭(Gaia)」,多半是錄像,有的長達兩小時多,不過其實很好看,這一區講的是「共生」,就不詳細描述。

90.JPG

91.JPG

92.JPG

    穿過西班牙藝術家丹尼爾.史帝曼.孟加聶(Daniel STEEGMANN MANGRANÉ)的經典金屬門簾作品,往B1移動。

93.JPG

94.JPG

95.JPG

      橘色大型螺旋狀桌子/椅子是公眾計畫的裝置,「協商劇場」在這裡進行討論交流的實踐呈現,這個裝置很美,繞過去,就到D區,也可以在這裡坐坐,歇一下腳。

96.JPG

97.JPG

       展場D區的「另類重力星球」裡,作品還有好幾件,都值得花時間細看,台灣藝術家陳瀅如的《屠學錶》和姚瑞中的《巨神連線》都精采,這一區和E區「濱線運動」的照片就挑部分呈現。

98.JPG

99.JPG

100.JPG

2020台北雙年展參與者及參與團隊名單

(以作品計畫為單位、依姓氏拼音排列)

伊蓮娜.阿格維那(Irene Agrivina),印尼

麥可.阿米泰吉(Michael Armitage),肯亞、英國

雋.巴爾達扎(June Balthazard)、皮耶.保茲(Pierre Pauze),法國

伊山.貝哈達(Hicham Berrada),法國

尼可拉.波伊奇(Nikola Bojić),克羅埃西亞

張懷文,臺灣

張永達,臺灣

陳瀅如,臺灣

秦政德、李佳泓、林傳凱、陳怡君,臺灣

食事提案(丹尼爾.費南多.巴斯克瓦& 阿隆.夏貝(Daniel Fernández Pascual & Alon Schwabe)),西班牙/德國

Council(奎郭利.卡斯特拉(Grégory Castéra)、艾利卡.博森(Erika Balsom)),法國/英國

崔潔,中國

艾姆卡.埃永卡帕(Em’kal Eyongakpa),喀麥隆

動態自造實驗室,臺灣

安-夏洛特.芬內(Anne-Charlotte Finel),法國

讓-米歇.弗東(Jean-Michel Frodon)、拉夏.莎提(Rasha Salti)、Collective Studio,法國/黎巴嫩/香港

喬安娜.哈吉托馬斯& 哈利爾.喬雷吉(Joana Hadjithomas & Khalil Joreige),黎巴嫩

施永德(DJ Hatfield)、希巨.蘇飛(Siki Sufin)、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美國/臺灣

范柯.荷瑞古拉芬(Femke Herregraven),荷蘭

洪子健,臺灣、美國

黃海欣,臺灣

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法國

亞梅定.肯內(Hamedine Kane)、史帝芬.維列-波特羅(Stéphane Verlet-Bottéro)、納塔莉.姆什瑪(Nathalie Muchamad)及奧莉薇亞.亞娜妮(Olivia Anani)、莫奴(Lou Mo),塞內加爾、茅利塔尼亞/法國/法屬新喀里多尼亞/加拿大

讓.卡通百伊.姆肯迪(Jean Katambayi Mukendi),剛果民主共和國

武玉玲(AruwaiKaumakan),臺灣

納薇恩.康-多叟(Navine G. Khan-Dossos),英國、法國

法蘭克.列布維奇& 朱利安.塞胡西(Franck Leibovici & Julien Seroussi),法國

劉窗,中國

安東尼奧.維佳.馬克提拉(Antonio Vega Macotela),墨西哥

丹尼爾.史帝曼.孟加聶(Daniel Steegmann Mangrané),西班牙

Milliøns建築工作室(澤娜・柯瑞騰(Zeina Koreitem)、約翰・梅(John May))、彼得・奧斯伯恩(Peter Osborne),美國/加拿大

瑪利安.莫里(Marianne Morild),挪威

尤利.奧羅(Uriel Orlow),瑞士

費南多.帕馬.羅迪給茲(Fernando Palma Rodríguez),墨西哥、英國

蜜卡.羅登伯格(Mika Rottenberg),阿根廷

尤拿斯.史塔(Jonas Staal),荷蘭

蘇郁心,臺灣

峨塞.達給伐歷(Cemelesai Takivalet),臺灣

領土仲介所(約翰.帕爾曼西諾& 安-蘇菲.瑢絲克(John Palmesino & Ann-Sofi Rönnskog)),瑞士/英國

諾梅達& 吉帝米納斯.烏爾伯納斯(Nomeda & Gediminas Urbonas)、喬納斯.庫比留斯(Jonas Kubilius),立陶宛

史帝芬.維列-波特羅(Stéphane Verlet-Bottéro)、蕭麗虹、蔡明君,法國/臺灣

慕尼.瓦希夫(Munem Wasif),孟加拉

姚瑞中,臺灣

101.JPG

102.JPG

103.JPG

展名: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2020TB 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

作者:27國57組作品

策展:Bruno Latour & Martin Guinard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1F+2F+B1(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日期:2020,11,21-2021,03,14

費用:30元

104.JPG

105.JPG

106.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annyplay 的頭像
    wannyplay

    陳大凱很愛玩

    wannypl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