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大千我門」,展覽名稱主視覺,特別商請陳浚豪的授業恩師林章湖教授題字,凸顯藝術家對文人精神傳承的重視。
藉由臨摹張大千臨摹他人之舉,試圖批判所謂「原創性」的意涵,也意欲再定義作品不同於上文脈絡的意義,彰顯陳浚豪內化前輩名家作品於自身,「我門」取自英文「Woman」諧音,呼應藝術家近年對於中國傳統仕女題材的研究和琢磨。
遠看精細優雅,近看起了雞皮疙瘩,同學說有密集恐懼的人慎入,我卻覺得這是傳統和當代成功的結合,這是陳浚豪的蚊釘山水。
這次在耿畫廊的展出,集結2021至2024年間的31件作品,由張禮豪策展,梳理陳浚豪沿張大千在山水、仕女兩類題材,及其生涯各時期不同風貌之創作。
初次看到陳浚豪的作品,是一幅臨摹故宮國寶級的山水畫,遠看只覺臨摹的功力很深厚,近看發現竟是用數不清的蚊釘作為媒材,而且不同角度觀看時,金屬造成的光影變化,精采度更甚水墨。
陳浚豪1971 年出生於台灣南投,現居住、創作於台北,1996 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1998 年獲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碩士,2001年獲台北獎,2002年受邀至美國舊金山赫德蘭藝術中心駐村。
1997年開始,陳浚豪即運用圖釘作為創作媒材,成為個人特色,後來因為扁平狀的圖釘,難以表現書法墨韻深淺之美,於是2009年改用蚊釘,他發現這種木工裝潢或傢俱製作時所使用的隱藏式零件,直徑0.1公釐、長度約1公分,更能符合創作的需求。
臨摹是學習水墨畫的入門法則,以媒材的替換,將臨摹改變為再創作,以西方點描法的方式,用蚊釘仿製各式皴法,作畫不打草稿,而是透過投影機、釘槍與長時間聚精會神的勞作。
雖然大家都把陳浚豪的蚊釘山水視為畫作,可是大凱一直覺得也可以說是雕塑,甚至是裝置藝術,是一種互動性極高的作品。
蚊釘金屬光澤以及突出畫布所產生的陰影,讓人必須不斷挪動位置進行觀看,遠看是具象的水墨,近看是抽象的蚊釘材質,藝術家將傳統書畫典範,賦予強烈的當代性,真是精采。
展名:大千我門—陳浚豪個展
作者:陳浚豪
策展:張禮豪
時間:2024,07,20-09,14(11:00-19:00,Sunday Monday off)
地點:耿畫廊(02)2659-0798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1樓
費用:free